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
聚焦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
11月25日下午,洪山宾馆会议厅内,一场关于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专题询问紧张而热烈地进行。
栾丽娜、江作苏、周宗奎、高宗余、温先进、袁军晶、严奉宪、黄利鸣、左雄中、何世平、杨想森、刘江东等12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专门委员会委员有备而来,就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提出询问。副省长郭生练与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建平、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省经信委副主任吴方军、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省国资委副主任傅立民、省编办主任岳勇、省民宗委主任柳望春等到会应询。
准备充分,不回避矛盾,委员们抓住关键和要害提出问题;态度认真,不推诿、推脱,应询者回答问题直截了当、实事求是。专题询问会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主持。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李春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承忠、赵斌、张岱梨、尹汉宁、王建鸣,秘书长乔余堂出席会议。
专题询问过程中,职业教育的顶层规划、财政投入、晋升通道等成为焦点。
补齐职业教育这块短板
栾丽娜委员:湖北是教育大省,但是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发展是短板。省政府如何激活现有教育存量,统筹配置和优化教育资源,调动多方面积极性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如何保证职业教育增量,以改革创新来放大投入效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副省长郭生练到会应询。他说,职业教育确实是湖北教育系统中的短板。如何把短板补上去,一是加强对市级政府的督办。市级政府一定要把普通高中和中职统筹起来,在市域以内统筹协调。二是组建职教集团,把过去职业学校、中专分散在各地各行业的都搬到职教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更优质的职教教育,吸引更优秀的学生参加职教。三是强调督查。把各个县升普通高中和上中职的比例大体相当作为省政府考察地市政府教育落实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经费投入指标。下一步,要按照去年全省职教工作会议制定的24条工作措施重点推进,在“十三五”时期补上职业教育这块相对短板,使湖北的职业教育再上一个台阶,走在中西部前列。
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
江作苏委员:一位青年职工发来短信:“我来自湖北随州,叫黄云龙。几年前我中学毕业以后就读于随州工业学校,现在随州齐星汽车厂工作,像我这样的情况还可以进一步进入学校学习吗?我父母也很希望有这个渠道。”请教育厅回答这位青年职工的提问。
教育厅厅长刘传铁:我省已初步建立起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立交桥”。中职生进入高职,通道有四种:技能高考、单独招生、“3+2”和“五年一贯制”。这位发来短信的职工可以经过正常的途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如果有更高需求,我们也有渠道。”职业教育和本科衔接有三种途径:一是参加“技能高考”,二是专升本,三是攻读本科学位。读了本科之后能不能读研究生?现在,职业院校毕业生读研究生的问题正在启动。像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是直接面向高职招生的。
我们也要防止一种倾向,既不要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也不能简单地把职业教育办成“升学教育”。要按照职业教育“以用立业”的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结构的设计,注重老师的队伍建设,保证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刘江东委员:我这里有一个数据,截止去年年底,我省从业人员3687万人中技能从业者有670.2万人,占比18.5%,不足1/5。请问人社厅,我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建平:我们一是要继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大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也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评价主体作用,由企业对某一个专业工种技能人才进行培养,按照岗位需求进行培养和评价。三是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今后要引进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先规则和标准,引领全省各行各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岗位练兵”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高技能人才的激励表彰机制。
现在,我们围绕《中国制造2025》产业布局和我省的重点产业,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我省十个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主要是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一些企业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技能人才在实操实训、竞赛过程中学习一些急需紧缺产业的前沿技能知识。
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温先进委员:“重文凭、轻学历”现状使高技能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湖北要建成职教强省必须加大财政投入。请问我省在职教方面的投入是否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做到逐年增长?下一步如何打算?
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随着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在即将提交省人大审议的2016年预算中,全省高职教育生均投入将比2015年增长61%,这个增长幅度非常大。国家要求在2017年实现高职院校生均拨款12000元以上,我们建议省人民代表大会能够批准在2016年时率先实现或者突破12000元的生均拨款标准。
下一步有三件事情必须办好。第一,督促各地落实投入和管理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法》规定适时统筹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我们不能够因为财政体制的规定性而削弱市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也不能够因为财政体制的原因影响或者约束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恰恰相反,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来大力推进和提高职业教育投入。第二,推进各地项目库建设。第三,做好事后绩效评价工作和结果应用。
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袁军晶委员:实现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强省迈进,需要大批高素质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农业厅在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四化”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靠教育和培养才能产生新型职业农民。当前农村劳动力呈现年龄老化、素质弱化,这“两化”摆在我们面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们要采取三个措施加以解决:第一,确立目标、搞好规划。计划到2020年培养100万左右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型职业农民当中,受过职业系统培训的达到30万人以上,同时每一个乡组都有一名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头人。第二,构建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体系。目前省一级建立85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市州一级依托长江大学、三峡学院这类学校构建13个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县市区一级依托田间学校、农广校构建了300多个农村示范培训基地。第三,在此基础上,认真地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突出农村产业化领军人才、科技示范人才、村官和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杨想森:扶贫要先扶智。职业教育“培训一人、脱贫一户”,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选项之一。请问教育厅,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省教育厅刘传铁:我们在谈到扶贫时经常说要“四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读书郎就和教育密切相关。在精准扶贫中,教育有着特殊的使命,也有特殊的优势。职业教育可能是最精准最直接的“造血式”扶贫。我们初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改善办学条件。37个贫困县中整个学龄人口是76.6万人,大概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3%。现有的贫困县中有34所中职学校,教学条件不是很理想,实习实训基地也不够,我们将尽快加强学校建设。一是学校硬件建设。准备对34个县的中职学校各投入1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近期下发。二是采取帮扶。选择一所优质高职学校、一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县一所中职学校,现在34所高职和34所示范中职已经选定。三是加强教师培训。34所中职学校中一共有4200多名教师,全部纳入省里免费培训。
第二,实施定向招生。一是中职定向招生,每年在这37个贫困县招收1万名学生到武汉、宜昌、襄阳等大中城市进行免费培训,积极推进就近就业,如果这些学生继续读高职,也可实行学费减免。二是高职定向招生,每年单独招生的80%名额要下发到这些贫困地区。三是本科定向招生,农村招生专项计划重点放在贫困地区,今年安排了1000个指标,明年准备进一步扩大。
第三,推进免费教育。贫困家庭的中职学生实行免学费,每个学生每年还有2000元助学金。这些学生考上高职后,学费减免,每个学生每年有3000元补助。
第四,除了对学龄人口提供学习机会之外,发挥中职学校、发挥涉农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人口的培训,争取让这些地区的人能够有一技之长。每年培训人数不低于100万人次,争取每个贫困家庭能有一个劳动力参加培训。(翟兴波 肖小平 朱博)